1. 严歌苓 | 彼岸
编者按: 逆来顺受实在不是个好词,但世界过大,地域之间、阶级之间的差距无法消弭。 生活在暗处的人们逆着来,顺着受,吃惯了苦头,便将换个地方和另一种吃苦视作眼界的开阔与提升。 希望于他们,是冬日里照到瞎子身上的暖阳,可以感触,永难相望。 //编辑:韩添// 有一次我从旧金山到北京,搭乘的是“全日空”飞机,因为当时“全日空”机票打折最狠。弊端就是要在日本成田机场停留四小时。坐上从日本飞往北京的飞机,是晚上六点多。我注意到邻座是个中国小伙子,二十四五岁,有着大洋岛人的深色皮肤,非常瘦也非常结实。他的模样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我误认为他是满机舱中国旅游团体中的一分子。 坐下十多分钟后,他从口袋拿出一叠破烂机票,被订书钉钉在一块儿。 他问我从北京到长沙的飞机应该怎样换乘。 我反问他,这么多机票都是谁的? 都是他一个人的。 为什么有好几...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8
2. 毁誉参半的傅斯年:一身才气一身痴
复杂人物 有人说,他与胡适一样,是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复杂人物;也有人说,他是知识分子中唯一一个敢在老蒋面前跷起二郎腿说话的家伙。而傅斯年也姑妄言之:“谁都没有资格骂胡适之,只有我可以骂,只有我才有资格骂。”他也真胆大妄为:竟在一份关于蒋介石欲为孔祥熙(中央银行国库局案)说情的绝密件上勾出要害处,并在“委座”的名侧大笔一挥批道:“不成话。” 傅斯年与蒋介石合影 傅斯年对蒋介石忠贞不贰,最终上了他那条船,漂零到孤岛上,他赍志以殁,站着死在台湾大学校长席上。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江西永丰人,生于山东聊城。家世颇显赫,祖上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任状元,荣登清宰辅位,故聊城的傅宅被称为“相府”。其父傅旭安系光绪二十年的举人,曾任山东东平县龙山书院山长,英年早逝。傅斯年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知名度颇高的学者、社会活动家。 时危始识不世才...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7
3. 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选择他:人这一生,必须要读一次石黑一雄
世界上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是笨功夫。 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家,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名字很是陌生。 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成功的会是他? 我想,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会像我一样,喜欢上他。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学到做人做事的方法论,以及成功的不二法门。 -1- 永怀谦逊之心 当英国媒体BBC第一时间联系到他的时候,石黑本人显然没有缓过神来,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他这样说: “我只是想‘哇’。我太年轻了,不能赢得这样的东西。但是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62岁,所以我是在获奖作家的平均年龄。” 如今已经62岁的他,依然觉得自己资历尚浅,还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实际上呢: 1983年,29岁的石黑一雄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石黑一雄也因此被英国文学杂志评为英国最优秀的20...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6
4. 他本是大学教授却去做幼儿园园长,看看这个中国人,我们当今的幼儿园和老师都会羞愧的低下头!
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曾出现了这样一位男子。 他不被国人所熟识,可他的教育方式直到现在还熠熠闪光。 他本是大学教授却甘心去做幼儿园园长,看过他的故事,今日中国会有多少,幼儿园和老师都会羞愧的低下头! 他,就是陈鹤琴 1892年3月5日,他出生在浙江上虞百官镇,这是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6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年幼的他不得不挑起生活重担,每天帮母亲替人洗衣服赚钱,而童年的贫苦,滋养了他,谦和爱人艰苦奋斗的品德。 8岁起,他开始读私塾,后到杭州、上海和北京求学,中国的贫弱、列强的入侵,让他逐渐认识到要做济世救人的事业,而“要济世救人,非有学问不可。 要有学问,非读书不可”。 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他读书格外用功,1914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他原打算学医,可又觉...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5
5. 邓稼先夫人口述|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探亲救了邓稼先
原题:《许鹿希口述:至今热血犹殷红——谨以此文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逝世20周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辕武矗研究院院长、两弹元勋邓稼先生前会住在如此简陋的地方。客厅不足20平米。靠北墙是一排做工粗糙的书柜;东面是一个很旧的小写台;一部电话机;几把红色人造革面的折叠椅;凹凸不平咯吱作响的地板;裸露的暖气片;已经剥落的贴着壁纸的墙;低矮的顶棚上唐山大地震后加固用的拉索钢杆已经多处显出斑斑锈迹 …… 记者怀着无比景仰的心情向邓稼先遗像深鞠一躬之后,坐在杨振宁先生来访时曾就坐过的旧沙发上,开始聆听邓夫人许鹿希教授的讲述 1 △从左至右:大姐邓仲先,三姐邓茂先,小弟邓槜先,大弟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六世祖就是“清朝金石篆刻第一人”——邓石如,祖父邓艺孙是民国元年安...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4
6. 身心的历练
Array《青春之歌》作者杨沫之子洪波的亲身经历——身心的历练 去年12月24号,我因右腿又出现游离体(碎骨头渣子),卡在膝关节里,疼痛得不能走路,被收进北医三院运动医学住院。 入院三天,进行了一系列术前例行检查。 被折腾了一溜够,第四天,被告知:X光胸片和胸部CT都显示,肺上有东西,怀疑不是支气管扩张就是肺癌。 并通知:这种情况不符合手术条件,需出院进行肺部确诊检查。 我提出要求:既然怀疑我有肺癌,我人还在医院,我的腿疼得又不允许我到处跑着看病,就需做个肿瘤标志物的检验,还应该在院期间转呼吸科检查。 医生同意做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可多住一天去呼吸科看病,但不能转,只能自己排队挂号。 被抽了三管子血浆后,被告知:肿瘤标志物的化验正常,没有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小箭头,全部在正常值内。 可看呼吸科却没这么省事喽:陪我住院的妹妹一早5:00就下楼排队,楞连个普通号...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3
7. 十九年的阿姨
第一次见到四翠是十九年前,虹桥路的一个保姆劳务介绍所里。我胸前用婴儿袋兜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到这里来寻找住家阿姨。混血的儿子长着大眼睛,见人笑嘻嘻的,很招人喜欢,劳务所求职的阿姨们涌上来逗着孩子,都愿意跟我走。隔着一排人我看见了她,矮矮的个子,笨笨的不说话,只是傻笑着,我突然心动了一下,就决定了选她。 那一年四翠刚三十出头,离开安徽老家到城里当保姆。我一直记得那一天她穿的衣服,劣质的咖啡色外套,她拎着一个旅行袋努力跟在我和我先生的后面,我们都是高个子,步子大走路快,没意识到她几乎是一路小跑。法国老公惴惴不安地说,他从来不知道上海是这样选阿姨的,有点像个,劳力市场!他犹豫了半天才说出这个词,他很难为情,因为这和一个法国人对人权的尊敬有点差异。 决定要写写四翠,是因为最近出了一个热词“低xxx”,那些从乡村到城市务工的人正在作为低x'x'x被城市驱赶。在读到大量刷屏的文字...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2
8. 国防性侵教育短片,花7分钟让孩子远离伤害!
最近朋友分享给我一部动画短片,是美国非常经典的一部关于儿童防性侵的教育视频,只有短短的七分钟,但看完以后,忍不住想要跟大家分享出来。 从之前被老师长期侵犯,后来承受不住心灵上的创伤而自杀的美女作家林奕含事件; 再到网上不断爆出来的儿童被老师、邻居、亲人侵犯… 这一系列的儿童受到身体和心灵上双重伤害的事情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当家长的警醒和反思。 眼下已经不是那个“我们家孩子还小,不需要性教育”和“羞于跟孩子谈性”的社会了,我们是性教育缺失的一代,但我们的孩子需要“性教育”这重要的一课,互联网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呢? 美国防性侵七分钟动画短片 01 在短片的开始,老师就推翻了孩子们关于坏人的“想象”。 在孩子的心里,坏人应该是有着巨大的牙齿,大而红的眼睛,巨大的手和邪恶的笑容。 ...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1
9. 幽默到死的好文:我有病
小时候写作文,头一句总爱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其实那时候总是抱怨日子过得太慢,望眼欲穿总也到不了春节。 我今年虚度四十五岁,不是谦虚,真是虚度。现在终于感受到光阴真的似箭,日月真的如梭。回首往昔,感慨颇多! 而立之年,我写剧本挣了几万块钱。朋友前呼后拥,每天吃晚饭至少一桌,都是我请客!后来买了辆两厢夏利,还雇了个司机,在我心目中那车相当于现在的顶级路虎。那时候我很快乐。但是如果我是个节俭的人,把那几万块留到现在花,还能买着当年的快乐吗? 现在我一次挣几十万也没那么快乐,一套别墅上千万,这刚哪儿到哪儿呀? 以前天天挤公交的时候,最大的享受就是上车有个座儿,一直睡到下车。现在出门儿坐着商务车,车上几个座儿,想坐哪个坐哪个,享受吗?还没当年挤公交抢个座位快活呢。 人的欲望跟时间的脚步一样,永不停歇。现在我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时候能买辆房车,想方便就方便,省...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10
10. 2017年最佳讽刺故事《房子》
没想到,十几年后,我和老黄、老刘又成了邻居。 我们三人,原来在一个单位工作,赶上了福利分房末班车,三人同时分到了房子。同一幢楼,同一个单元,同一层。一梯三户,老黄家在东边,老刘家住西边,我呢,住中间。 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经常在一起串门,喝酒,谈人生,梦想着赚大钱。 后来,单位垮了,我们各谋出路。 虽然还是邻居,但碰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人生不易,大家都拼命地讨生活,已经没有多少闲情喝酒聊天了。 一日,老黄忽然来敲门,告诉我,他把房子卖了。 我问他,为什么卖房子?他说,他将工作辞了,打算自己创业,可是,启动资金不够,思来想去,只有卖掉这套房子。他说,房子卖了20万,不多,但加上之前的一点儿积蓄,勉强够了。 我说,房子卖了,你一家四口住哪儿?他那时刚刚生儿子不久,乡下的老母亲和他们住在一起,帮他照看孩子。 老黄说,没事儿,我跟妻子商量好...
- See more at: http://www.wanjiaweb.com/node/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