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isible Race—隐形的种族(一)

2014-07-14 00:00:00
Author: 

哈佛教育学硕士Lucy Siying Lu谈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没有什么东西比“隐形”更可怕的了,因为被“隐形”意味着连被关注的价值都没有。作为在美中国人,通过跟身边美籍华人(Asian Americans)的频繁接触和交流,我认为被“隐形”能最真切地描述美籍华人的在美状态。在此文中,我将尝试探索在美美籍华人的身份建构问题。

此文关注的对象是非第一代美籍华人,他们的“自我身份寻索”往往比第一代移民更加艰辛。第一代移民因为在自己的祖国出生长大,能流畅运用自己的第一语言,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因此他们对自身的身份定位往往比较清晰,知道自己的“根”和归属哪里。相较之下,非第一代的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一方面出生于美国(“Made in the U.S”),同时他们在家庭里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关于他们祖籍国家的教育,因而对他们来说,身份建构(Identity Construction)就成为一个被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经过一系列关于此话题的文献研究,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影响非第一代美籍华人的身份建构的主要因素:

  1. 种族/生理特点,如肤色、面部特点等自身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因素;
  2. 一个人所处的大文化和社会环境:此环境下使用的官方语言,和这个种群在这个社会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对待的;
  3. 一个人所处的更具体的培育环境,包括家长教育、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和所在学校等。

很多文献显示,一个人所处的具体的培育环境(上述第3点因素)对非第一代美籍华人的身份建构影响最深最大。在Park, Goodwin & Lee (2003) 写的关于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的书中,他们提到在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里长大的亚裔美国人,他们更多会描述自己为“美国人(Americans)”,而在种族多元化的社会里长大的亚裔美国人,他们更多会认为自己是“亚裔美国人”(”Korean/Chinese/Pilipino Americans”)。在跟与其他亚裔美国人同伴接触和互动时,他们自己可以从同伴脸上、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有利于提到他们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相反地,若长期处于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环境里,亚裔美国人就会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围绕于他们周围的欧裔美国人,并努力去跟他们“成为同类人”。这种争取被接受的努力通常体现于:他们会拒绝表现得不一样,学术上称为拒绝“亚洲性”(Asian-ness)。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有些亚裔美国人甚至认为自己是“白人”,拥有浅颜色的头发和眼睛。

一个人在哪里居住和长大似乎是个人难以全权控制的客观条件,而另一个影响亚裔美国孩子身份建构的关键因素——认识、了解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似乎更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在下周的文章里,我将更深入探讨这些因素,以及在美美籍华人孩子的教育机会,如他们是如何被美国教育系统(教科书、教师行为等)影响的,他们的教育、大学专业、职业选择如何受社会、家庭期望(“Model Minority”)左右。最终,我们将共同讨论针对这一系列身份、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Category: